行業分享 建筑外墻保溫材料的選用及誤區!
一、建筑外墻保溫現狀
1. 國家建筑節能政策
?、?國家建筑節能規劃1995年以前綜合節能30%;2005年以后50%;2006年起實行65%,目前在直轄市試點推行75%;
?、?為實現國家建筑節能規劃,住建部及有關部門先后對外墻保溫系統做了一系列規范與規定:《外墻外保溫技術規程》JGJ-144,對外墻保溫系統材料、施工工藝、驗收標準等做了詳細規定;公安部住建部聯合下發【公通49 號】文件,對外墻保溫系統防火與節能進行嚴格規范,全國建筑節能有序按規劃進行。
?、?2011年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及之前的央視大樓、沈陽皇朝萬鑫大廈三場人員傷亡慘重的火災,促生公安部消防局2011 年【公消65號】文件,要求建筑外墻保溫一律采用燃燒性能為A級的保溫材料。
?、?2011年4月28日國務院組織四個調研組分別對全國四個區域外墻保溫現狀進行調研,西北組以西安地區進行調研,我公司參加由省工信廳、省建設廳、省建筑材料聯合會組織的調研會議,并對我公司生產基地和在建工程進行實際調研。之后與2011 年12 月30 日國務院以【國發46號】文明確規定“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外墻保溫材料一律不得采用易燃材料,嚴格限制使用可燃材料,住房建設部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相關標準與規范”。
?、?住建部2012年二月十日下發《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消防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要求:“嚴格執行現行有關執標準規范和公安部、住房建設部聯合下發的《民用建筑外墻保溫系統及外墻裝飾防火暫行規定》(公通【2009】46號)加強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防患未然,減少火災事故。”
?、?隨后公安部消防局與2012年12月3日以公消【2012】350 號文件下發《關于民用建筑外墻保溫材料消防監督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對2011年所發的65號文進行廢止,不再執行。
?、?2013年4月1日,聚氨酯硬泡復合保溫板JG/T 314-2012 實施
2013年3月1日,建筑外墻外保溫防火隔離帶技術規程實施
2013年10月11日,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 GB8624-2012實施
2014年8月27日,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實施
上述一系列相關標準及規范相繼發布實施,使長達5年的政策混亂局面得以改觀。
2、中國建筑能量損失墻體為50%、屋面10%、門窗25%、地下室及地面15%,外墻保溫是建筑節能的主體。全國每年新建建筑近20億㎡,全國目前累計達成節能建筑僅近50億㎡,約占建筑總量10%,還有大量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任重道遠。
二、外墻保溫材料
1. 分類:根據目前全國市場大家耳熟的保溫材料進行分類
2. 各種材料優缺點分析
無機類材料最大優點是防火等級高,屬難燃材料,燃燒性能可達到A級;
巖棉:生產工藝噴吹法其抗拉強度最大不超過40公斤,其吸水率可是自身重量的300倍以上;
生產工藝擺錘法其抗拉強度最大不超過60公斤,其吸水率可是自身重量的100 倍以上;
生產工藝三維法其抗拉強度最大不超過80公斤,其吸水率與EPS 接近。
巖棉適用于高溫載體的保溫(耐高溫、環境干燥、可不考慮抗拉強度)
發泡水泥:實質是為填充材料,減輕荷載而研制的一種材料;
無機材料導熱系數均大于有機材料,作為外墻保溫,熱工計算其保溫厚度8-10公分左右(西北寒冷地區)墻體安全值得考慮。
有機類材料最大缺點是防火等級就材料本身而言均達不到A 級,最高可達到難燃B1 級,經改性后可達復合A級。
熱塑性材料一般存在兩個溫度點,即塑性變形溫度和軟化溫度(塑性變形溫度和軟化溫度與材料密度有關);當環境溫度致使墻面溫度(由于保溫隔熱,一般西墻、南墻墻體表面溫度實際高于環境溫度一倍左右)(以實際測試實驗數據說明),超過材料塑性變形溫度,墻面出現鼓包、起梁子、致使開裂。
熱塑性材料熔化溫度一般都遠低于火焰燃燒溫度,著火易產生熔滴物,起到助燃作用。(央視大樓著火實例分析)
熱固性材料一般使用溫度比較寬-50℃—120℃,熱固性材料遇火焰后表面碳化,阻止火焰燃燒(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著火實例分析)

?、?防火是結果不是目的。應當是在保證保溫節能效果前提下如何提高防火性能。新頒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 做了嚴格規定。
?、?只注重形式而偏離實際。選用材料時不是綜合考慮防火、節能、耐候性、墻體安全性。而是一味強調某一指標,人為降低了節能標準形成嚴重的浪費和隱患。
?、?中國高層、超高層建筑已超過全世界建筑總量。對高層及超高層建筑節能與防火安全研究和重視相對不足。
?、?建筑外墻保溫材料市場管理混亂,節能與防火停留在設計階段,施工不規范。
?、?政策的隨意性,近五年來,央視大樓、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沈陽皇朝萬鑫大廈三場人員傷亡慘重的火災造成五年來國家政策頻繁變動,是企業技術體系研究缺乏,保溫材料工程出現質量問題的誘因。企業被市場忽悠,被短暫政策所迷惑,對什么都感興趣,造成對技術投入的失誤。
?、?重價格、輕質量,招標低價中標是重要原因,總包方以低于成本價格投標,轉移成本與分包商,最終由材料生產企業承擔。